注册 登录
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返回首页

chenghwn的个人空间 https://bbs.bioguider.com/?6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人类发展

已有 683 次阅读2009-3-3 16:19 |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

人类发展

以下讨论的主要观点在十年前就有了,但当时由于考虑到智能机器人可能迅速成为人类未来生产的主体,以下的观点随时可能就过时了,所以都只草稿了一下没有系统整理出来。但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与我当时的想像差距太大,因而这里我将它们整理了出来,当然也有些修改。不过,我现在认为其中的一些观点即使在智能机器人成为生产的主体的时代也是有用的。

一、要讨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了解人的一些特点。

1、人思想、行为的动力是奖惩(这可见我的奖惩中枢与学习这篇文章)。钱、一些物质及一些精神上的奖励经过学习成为了重要的后天奖惩刺激。它们能强烈的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2、新知识的产生总体来说也是逐步特化发展的过程。特殊的知识也需要特殊的产生过程。

3、一个人能否尽可能多的产生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见下文)。而一群人能否尽可能多的产生创新思想受到这群的的差异性的影响,即文化教育、经历、生活环境、人格、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等的差异性越大,则越能产生不同的思想,也就越能产生新的知识。

4、获取新知识、信息的组织形式越多样(特殊),也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得。比如:几个人结合起来的研究、国家组织的大型研究等都能产生个人所不能获得的新信息与新知识。

5、对具有某一特殊功能的工具,往往是一些特殊需求的人先应用。要使这一特殊功能的工具能自然在社会中具有意义的应用,往往需要这些人达到一定的数目。工具的产生总体上来说也是一步一步特化发展而来的。

6、因而要想新知识、新观念、新工具尽可能多的产生,人的差异性应尽可能多,而且同类人的数量应达到一定的数量。

二、 经济学原则

  1、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

  2、要提高人类或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生产力。

  3、提高应付各种危机的能力需要特定:1)、人才贮备。2)、知识、技术贮备。3)、设备与材料贮备。4)、组织能力贮备。

  4、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应是:人类或国家如何达到最佳的贮备及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更新这些贮备。

5、社会的发展遵循物质世界普遍的运动规律(我在物质与思维中已述)

  6、经济活动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而研究经济需要考虑1)、人的需求。2)、环境特点。3)、人、环境的相互作用。

  7、经济学的定义与规律描述应:

    1)、有利于经济发展。2)、有利于对经济规律及定义的认识与了解。3)、有利于对经济规律的应用。4)、定义与规律的描述应照顾“七”所描述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三、价值论

                            价值论

前言:对一件商品的生产,不同的劳动力,不同的物质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它们都是不可缺的,很难说谁对商品的生产的意义更大(在去除文化、教育等对我们认知的影响下)。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呢?“发展就是硬道理!”,在产品分配中我们应遵循发展的原则,什么样的分配模式有利于生存与发展,我们就应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对商品的价值定义做出修改。(我有时在想,一代伟人马克思在具体研究产品的劳动力的分配的关键时候去世,当时他发现了什么,这与他的去世有无联系!)

世界首先是物质的,然后是被我们认知描述的,认知、描述的正确与否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我们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因而,任何定义必须遵循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原则,要有利于生存发展,定义与描述必须:1、必须遵循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2、必须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对价值与商品的定义也必须遵循以上的规律。它们的定义必须有利于我们的目的的实现,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是人性化的物质,它的交换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对它的价值的定义应考虑到人的需求,我们寻求价值的定义实际上是为了寻求决定商品价格的本质因素。决定商品价格的本质因素是人的需求。因而商品的价值应就是它对人的作用与意义。2、一个好的定义最好与人的普遍认识相一至。我们普遍习惯性的认为,价值就是作用与意义。现有的商品的价值的定义,是我们的社会吃大锅饭、人浮于事的重要根源(这种定义使我们的社会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不是以对商品的产生的贡献多少来决定产品的分配)。3、现有的商品的价值的定义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了我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人的需求是可以比较的(当然是不精确的),越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商品它的价值就越高。商品的价值是随时间、空间及使用过程的不同而不同的,它的值是模糊的。我个人觉得(当然只是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实际上定义的是商品的成本,他在定义商品的价值的时候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启图使商品的价值固定不变,犯了唯心与形而上学的错误(当然这样的定义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很大的意义)。商品的价值应随时间、空间及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商品的生产、销售与购买的过程反应了人的行为动力的本质内容,为了更好的调节商品的生产、销售、购买,在讨论及定义商品时应考虑到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因而,商品的作用与意义便是它的价值,商品价值的量化应看它在具体使用中的作用,及人的心理特点。商品有使用价值、预期价值、交换价值,预期价值由使用价值决定,而预期价值又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

  1、最大预期价值(买者)=最高买入价 

  2、最低预期价值(卖者)=最低卖出价 

(卖者与买者的预期价值决定了商品的卖出与买入价。)

  3、劳动成本(一般应)<商品的最大预期价值 

  4、商品的平均成本便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商品的预期价值受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人的世界观的影响,比如人感觉某一虚荣值多少,愿花多少享受什么,付出多少辛苦来获得多少享受等。

  6、我们可以将商品的交换归于商品的使用,这是因为交换过程实际上是卖者使用商品来满足希求的过程。

  7、我们可以认为商品的存在变化就是生产过程,生产的结果有多种,有的使商品的价值增加,而有的减少。

 8、工资是人来定的,人定的工质与过去的工资、周围人的工资有关。工资与利润间的关系重要的一条是人来决定的,但最终决定工资制定的标准是在实践中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中人的认识在工资的制定过程及存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1、什么人来定工资。2、过去的工资。3、其它人的工资。4、人的认识。5、代表职工,代表股东。6、实践结果。

   因而,对商品来说不同的买者、卖者不同使用过程有不同的价值。商品的最大使用价值,是指在使用这一商品来获得终商品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压低其它商品的价值,所能得到的这一商品的最高价值,最大使用价值又决定了最大预期价值。劳动力的社会平均交换价格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者的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由于文化与社会价值取向会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因而,国家应通过调节上层建筑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当然以上讨论的前提是人是商品生产与消费的主体。

四、未来科技

   前提:人类生活在一个随时都有危险的宇宙中,人类要提高生存的概率就必须提高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科技是为之服务的。

   能力有两方面:1、认识自然的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传出,设计到如何收集、转换、处理的方式、方法,如何转换传出。

                 2、根据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宏观与微观的改造能力,需要特殊环境与物质的获得、能量与特殊物质载体的能量的获得。

   人类能力的这两个方面的科技发展便是未来科技的发展的主体方向。

   说明:1、对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帮助的科技进展为,[1]对学习机理的认识。[2]人工智能的发展。[3]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包罗万象的运动数据库的建立。(易经与八卦是它的老祖宗)[4] 通过宏观现象来了解微观,通过微观认识来认识宏观的能力的进展。 [5]与周围物质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发现。[6]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传出,设计到如何收集、转换、处理的方式、方法,如何转换传出。这几个方面的任一方面的进展。(前4条是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

         2、宏观与微观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特殊环境,比如胎儿便是在胚胎这一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的环境需要特殊作用特点的物质。

五、人类社会的发展

主要是考察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帮助。

这种能力有两方面1、特化的工具。2、特殊知识的产生获取,知识的使用(包括存储、调用、处理、应用)。这些主要是人来使用。(当然这些大家都讨论的比较多)

不管工具还是知识还是知识,其中的关键因素正是人,是那些钻研工具和知识的人。考察人类的发展史,对特化的知识、工具的获取及广泛应用也是一步一步的发展的,钻研的人的质量越高、数量越多,则越有利于知识和工具的发展。

因为根据人的认知特点,一种特殊的(需要创新的)知识内容的产生往往受到大脑的易化兴奋情况(思维习惯、知识的结构、爱好、利益、兴奋状态)的影响,而它们的形成受到生存环境、文化、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钻研人员的生存环境、文化、经历的越多样化,就越有利于一些重要的特殊的知识的产生。同时钻研人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的研究受到奖惩的决定性的影响,那些带来或可能带来重要利益的知识或工具会得到更多的发展,这也影响了工具、知识、社会、环境等相互影响一步一步的特化发展。

因而考察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应考察几个方面。1、钻研人员的多少。2、质量,质量表现在:1教育情况 2创新能力1)文化的多样性2)制度的多样性3)生活环境的多样性4)经历的多样性 3钻研时间 4钻研形式(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体)5钻研能力(制度的保障)6知识的产生存储与传递获取方式的发展。

至于那些是发展的里程碑,大家了解的可能比我多,而我要写现在得不断查质料,我现在没有这些时间。先放在这里今后再来完善。

六、人类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奖惩系统,人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

1、      奖惩系统、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方式、精神状态。

这些受到文化、教育、经历、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数目足够的群体中人的文化教育,经历、生活环境的差异越大、越多就越能产生不同的知识,这些不同的知识中就可能有重要的特化知识。

2、      也就是说进行某项重要研究,应尽可能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接受了不同教育,具有不同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遗传特点的人都能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知识观点,更有利于特化知识与工具的产生。

应尽量保持文化、教育的多样性、思维知识、观点等的多样性,应自由的思考、讨论。应让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人参与进来。

3、      对工具的使用也首先是那些具有特殊需求的人,这也需要保证人的差异性。

七、如何制度保障知识与工具的创新。

由于1、奖惩影响、决定了人的思想、行为的方向。经济利益是一种重要的后天奖惩刺激。2、钻研的人越多,越有利,特殊的研究形式经常有利于特殊的相关知识的获得。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从文化建设方面来鼓励钻研。

2、              尽量增加钻研在劳动产品中的收入比率。需要文化、国家政策引导等。

3、              建立尽量多的研究形式。

4、              引导生产与消费模式、目的尽可能多的使新知识、新工具得到应用,并使重要的知识与新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它们进一步发展。

5、              鼓励那些应用了重要的知识、工具的消费品的生产、消费。

6、              对人才、知识、特殊工具的储备、应用。国家调节,可通过媒体、税收、法律、规章、制度等来实现这种调节。

人类发展

   要提高人类应付各种危机,提高生存能力需要特殊的:1、人才贮备。2、知识、技术贮备。3、特殊工具、设备与材料贮备。4、组织能力贮备。5、特殊工具、知识的产生能力。

国家与社会应努力通过调控,使人类或国家如何达到最佳的贮备及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更新这些贮备,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特殊工具、知识的产生能力。

根据前面的讨论可知,要达到以上目的需要:

1、  国家制度、文化、教育、生活环境需要多样化。

2、  人的发展应多样化。人需要自我,多样化发展。

3、  国家应根据自己的战略,对经济、上层建筑加强调控。

1) 从文化建设方面来鼓励钻研。

2) 尽量增加钻研在劳动产品中的收入比率(当然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需要文化、国家政策引导等。

3) 建立尽量多的研究形式(国家、团体、个人等)。

4) 根据具体情况,引导生产与消费模式、目的尽可能多的使新知识、新工具得到应用,并使重要的知识与新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支持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5) 鼓励那些应用了重要的知识、工具的消费品的生产、消费。

6) 对人才、知识、特殊工具的储备、应用。国家调节,可通过媒体、税收、法律、规章、制度等来实现这些调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admin 2009-3-4 01:04
你可以写书了
回复 chenghwn 2009-3-4 21:48
谢谢鼓励。但我现在感觉我还没那个能力,以上只是个大概,要写成严谨的书还远远不够,要补充的东西太多,现在没有这样的时间精力。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6-3 08:25 , Processed in 0.0168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